起初
1963年的上海,黄浦江畔的“下只角”(上海方言中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称呼),一间拥挤潮湿的石库门房子里,刘益谦出生了。
这里是上海最底层的缩影,狭窄的弄堂里挤满了叫卖的小贩、嬉闹的孩童和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
刘益谦的童年没有优渥的家境,更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料”。
初二那年,刘益谦厌倦了枯燥的课堂,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辍学。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尚未普及的年代,辍学意味着早早踏入社会谋生。
他跟着做皮具生意的舅舅,从最基础的加工手提包做起。一只包赚一块钱,每天重复着裁剪、缝制的单调工作。
年轻的刘益谦却在枯燥中嗅到了商机。他发现舅舅的生意模式过于传统,完全可以通过外包扩大规模。
于是,刘益谦说服舅舅,将手工活分包给周边的家庭主妇,自己则从中赚取差价。
这一改变让他的月收入从最初的60元飙升到3000元,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刘益谦也因此成了上海最早的“万元户”之一。
尝到甜头的他并未止步,随后又开起了杂货店、跑起了出租,在市井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他练就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闯敢拼的性格。
发展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缓缓打开。
当时,绝大多数人对“股票”“原始股”这些名词闻所未闻,更别说投身其中。
但刘益谦却从朋友的闲聊中捕捉到了机会,豫园商场(今豫园股份)开始发行原始股,每股价格仅100元。
没有丝毫犹豫,刘益谦掏出自己的1万元积蓄,认购了100股。
没过多久,豫园商场的股价就涨到了400元每股,身边的亲戚朋友纷纷劝他赶紧抛售套现,就连豫园商场的老板都觉得股价虚高,不值这个价。
但刘益谦却异常坚定,他认定这只股票还有更大的上涨空间,硬是捂了整整一年。
1992年,豫园商场的股价冲破万元大关,刘益谦果断套现,1万元变成了100万。
当时全国城镇职工的人均月工资还不到200元,100万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衣食无忧一辈子。
第一次在资本市场尝到甜头,刘益谦彻底迷上了这种“以小博大”的游戏。
同年,由于股票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股票认购证,每张成本价30元,中签率却只有10%。
多数人认为中签率太低,风险太大,纷纷望而却步。但刘益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坚信“风险越大,机会越大”,一口气砸出20万,收购了1000张认购证。
这一次,他又赌对了。
随着股市的火爆,中签后的认购证价格一路飙升,最高被炒到3万元一张。
在摇号当天,刘益谦就收回了300万左右的资金,净赚近300万。
这次成功让他意识到,资本市场的机会远比实体生意更多、更快。
此后,他又瞄准了法人股市场。当时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价格远低于流通股,刘益谦通过低价收购法人股,待政策放开后高价抛售,最高获利几十倍。
豪赌
如果说之前的成功还有几分运气成分,那么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则让刘益谦彻底奠定了“投机之王”的地位。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327国债期货合约(代码327,对应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
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高通胀时期,市场对国债的收益率存在巨大分歧。
以“证券教父”管金生为首的万国证券认为,国家不会为了保值而大幅提高国债利率,因此坚决做空327国债;
而另一边,以中经开(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为首的多方则认为,高通胀下国债必须加息,因此大举做多。
这场多空大战吸引了整个资本市场的目光,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跟风管金生做空。
但刘益谦却在一片看空声中保持着清醒,他通过分析发现,中经开背后有深厚的官方背景,绝非万国证券所能抗衡。
凭着投机者的直觉,他在最后时刻果断由空翻多,将自己手中5000多万的资金全部投入多方。
1995年2月23日,多空大战进入白热化。下午4点22分,离收盘仅剩8分钟,管金生为了挽回败局,下令万国证券的交易员疯狂抛售,短短8分钟内抛出了近千万手合约,导致327国债期货价格瞬间暴跌。
就在所有人以为多方即将崩盘时,中经开联合其他机构大举买入,将价格重新拉回原位。
当天收盘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万国证券的恶意抛售行为无效,并重申了327国债的交割价格。
这一决定让万国证券直接亏损56亿元人民币,濒临破产,管金生也因此锒铛入狱。
而刘益谦则靠着这手“神操作”,不仅保住了5000多万的本金,还大赚了一笔,一战成名,“投机之王”“资本枭雄”的称号不胫而走。
面对媒体的追捧,刘益谦却异常平静:“我不幻想一夜暴富,但绝不会放过每一次暴富的机会。”这句话也成了他此后几十年在资本市场的座右铭。
妄为
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同时,刘益谦的生活却充满了“反差感”。
他从不讲究排场,经常穿着拖鞋、T恤出现在高档酒店或拍卖会场,甚至有媒体拍到他在街边蹲坐着吃盒饭,形象落魄,谁也想不到这个中年男人竟是坐拥百亿身家的富豪。
2014年,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8亿港元的天价拍下了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
这只鸡缸杯是明代官窑的珍品,全球仅存十几只,价值连城。
但更让人震惊的是,在拍卖会后的品鉴会上,刘益谦亲手将刚到手的鸡缸杯倒上普洱茶,一饮而尽,这一幕让在场的文物专家和收藏家目瞪口呆。
有人批评他“暴殄天物”,不懂文物保护;但刘益谦却不以为然:“我买它就是为了自己喜欢,怎么高兴怎么来。”
在他看来,财富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束缚自己的。
2022年,刘益谦又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一张胡子拉碴的自拍照,照片中的他穿着朴素,头发凌乱,被网友调侃为“丐帮长老”。
但就在网友们嘲笑他“不修边幅”的时候,他却悄悄在医药领域赚了一笔巨款。
2022年底,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退烧药布洛芬一度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而刘益谦旗下的国华人寿通过投资医药公司,在短短45天内就靠卖退烧药赚了60亿。
这一次,他又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痛点,用实力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大鳄
如今的刘益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街头混混,而是手握庞大商业帝国的资本巨鳄。
他的家族通过旗下的新理益集团,参股了15家上市公司,包括天茂集团、国华人寿、长江证券等,持仓总市值超过270亿元。
在资本市场之外,刘益谦的商业版图还延伸到了多个领域:
地产领域:他成立了陈家发展(后更名为新理益地产),在2022年上半年以180亿元的新增货值跻身中国房企20强,在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开发了多个高端楼盘。
金融领域:除了参股券商、投资上市公司,他还拿下了财险和寿险双牌照,旗下的天平车险(后被安盛保险收购)和国华人寿在行业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医药领域:通过投资和收购,刘益谦旗下的企业涉足了医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在2022年的退烧药热潮中赚得盆满钵满。
文化领域:除了收藏天价文物,他还创办了龙美术馆,馆内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艺术珍品,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截至目前,刘益谦实际控制的企业超过200家,涉及金融、地产、医药、文化、游戏等多个行业,总资产超过38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上海隐形富豪”。
英雄
从上海“下只角”的辍学少年,到身家数百亿的资本巨鳄,刘益谦的人生就像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充满了传奇和争议。
有人佩服他的商业头脑和敢闯敢拼的精神,认为他是“草根逆袭”的典范;
也有人批评他“投机取巧”“唯利是图”,认为他的财富积累充满了原罪。
但不可否认的是,刘益谦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虽然没有高深的学历和深厚的背景,但却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果断的决策能力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
在每一次时代变革的风口,他都能精准地捕捉到机会,从原始股、认购证到法人股、国债期货,再到后来的定增、投资实业,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了资本市场的脉搏上。
如今,已经60多岁的刘益谦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四处出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对于他来说,财富或许已经只是一个数字,而追逐财富的过程才是他真正的乐趣所在。
天茂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这句话放在曾经的“资本大鳄”刘益谦身上,简直讽刺至极。就在几天前,他一手掌控的天茂集团(*ST天茂)被正式“披星戴帽”,距离退市只剩最后60天倒计时。
这位曾经豪掷2.8亿买下一只明代鸡缸杯、花11亿拍下莫迪利亚尼《侧卧的裸女》的“收藏狂人”,如今却连一份像样的财报都交不出来。
天茂集团的崩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慢性死亡。
2016年,刘益谦把天茂集团的主业从化工彻底转向保险,靠着子公司国华人寿的疯狂扩张,公司总资产一度冲到3000亿,营收突破500亿,股价最高飙到16.97元。
那时候,刘益谦是媒体口中的“资本教父”,是散户眼里的“股神”,是拍卖行最爱的“土豪买家”。可谁能想到,短短九年,这艘巨轮就触礁沉没,股价跌到只剩2块多,市值蒸发超八成。
木偶
天茂集团的命运,和国华人寿死死绑在一起。这家保险公司贡献了集团99.99%的营收,说是“提线木偶”一点不夸张。刘益谦玩的是典型的“资本游戏”,母公司靠子公司分红过日子,子公司靠母公司输血续命。2023年,天茂从国华人寿拿了18.2亿分红,转头又拿6个亿去买国华的债券,美其名曰“资本补充”。这种左右倒右手的把戏,在行业景气时还能糊弄人,可一旦市场变天,立马现出原形。
国华人寿的问题,早在2020年就埋下了。那一年,它的净利润从22亿腰斩到11亿,之后一路下滑,2023年直接亏了11.55亿。到了2024年,情况更糟,前三季度又亏7个亿,保费收入暴跌14%,赔付支出却暴涨16倍,现金流几乎崩盘。甚至,它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跌到74.64%,离监管红线只差一步。
如果说保险业务是“慢性病”,那国华人寿的投资简直就是“急性心梗”。
刘益谦向来以“胆大”著称,可他的投资风格在保险行业里,活脱脱就是个“赌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笔40亿的信托投资——2019年,国华人寿通过“宁智10号”信托计划把钱借给泰禾集团搞房地产,结果泰禾暴雷,40亿直接打了水漂。
类似的操作还有福州福晟项目,27个亿砸进去,现在项目烂尾,钱能不能拿回来都是个问号。
这些投资失败,暴露了国华人寿风控的致命漏洞,过度押注房地产、非标资产,甚至还有艺术品和未上市公司股权。
2023年,监管就查出它违规运用百亿资金,可刘益谦似乎没当回事。直到2024年,房地产寒冬来袭,这些“雷”一个接一个爆了。国华人寿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从2020年的5.51%暴跌到2023年的2.2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年报
天茂集团这次退市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它死活交不出2024年年报。
按理说,上市公司财报再复杂,两个月也该编完了,可天茂硬是拖了四个月还没动静。更让人疑惑的是,2021年到2023年,它的营收数据连续三年一模一样,像是“复制粘贴”。这种低级错误,连小学生交作业都不敢这么干,可天茂居然能通过审计,直到今年才被揪出来。
市场普遍猜测,财报“难产”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财务窟窿太大,实在圆不上了;要么是审计机构不敢签字,怕担责任。无论是哪种,都意味着天茂的账本可能有问题。证监会已经立案调查,但结果出来之前,12万股民只能干瞪眼,看着自己的血汗钱一天天缩水。
就在天茂集团濒临退市的同时,刘益谦的私人生活却依旧高调。
2023年,他砸100亿入主长江证券;2024年,他的私人博物馆高调开张,里面随便一件藏品都值几个亿。这种反差,让无数股民愤怒:“公司都快倒闭了,老板还有心思玩收藏?”
可愤怒归愤怒,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刘益谦的资本游戏玩了十几年,赚的时候盆满钵满,亏的时候却是散户买单。如今,天茂集团的12万股民,有的押上了养老钱,有的凑了儿子结婚的首付,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股票变成“*ST”,未来还可能被踢到“老三板”,变成一堆废纸。
退市
退市,不一定都是被动,也有主动想退的。
近日,*ST天茂的实控人刘益谦宣布将主动申请退市,并拿出26亿元现金“收买”11万散户手中的股票。
这一操作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ST天茂虽有退市风险,但通常上市公司都是拼命保壳,怎么这位上海老板却反其道而行?
更让人好奇的是,他为何不等证监会判决,宁愿砸下巨资也要“自断退路”?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退市大戏背后的真相。
刘益谦的退市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是被逼到绝境后先发制人的“最优解”。
*ST天茂因连续两年无法按时披露年报,早已被证监会“盯上”。今年7月,监管层直接下了最后通牒:如果9月6日前仍交不出年报,公司将强制退市。
但问题来了——刘益谦心里清楚,年报根本交不出来。与其坐等股价崩盘、被监管“扫地出门”,不如主动出击,用26亿现金回购散户股票,把退市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这一招看似“割肉”,实则是“止血”。
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如果被动退市,*ST天茂的股价可能从1.35元一路暴跌至0.5元以下,刘益谦家族的持股市值将缩水到15亿。
而主动退市后,他以1.6元/股的价格回购,最终保住52亿市值。扣除26亿回购成本,他反而“赚”了11亿。
这哪里是退市?分明是“止损+套利”的双赢操作!
洗劫
退市真相:保险生意“不保险”,财报疑云重重
*ST天茂名义上是实业集团,实则全靠旗下国华人寿撑门面。但这家保险公司近年却频频暴雷:分公司造假罚款、财务数据“精准得离谱”、资金去向成谜……
比如,2021-2023年,公司营收始终稳定在495亿到497亿之间,误差不到0.2%。要知道,保险业务收入来自无数散户保费,这种“机器般精准”的数据,连行业专家都直呼“不科学”。
更蹊跷的是,2024年起,国华人寿各地分公司接连被曝造假:湖北分公司因虚假资料被罚15万,常州、辽阳、运城等支公司也因财务问题吃罚单。
坊间还传闻,刘益谦可能挪用了上市公司资金去搞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甚至炒股。若真如此,资金窟窿恐怕才是年报“难产”的真正原因。虽
然退市后证监会仍会追查,但对刘益谦来说,先保住核心资产才是当务之急。
刘益谦的退市方案看似“慷慨”——1.6元/股的回购价,比市场价还高。但散户真的赚了吗?
首先,股东大会表决几乎是“走过场”。刘益谦家族持股67%,轻松掌控投票结果。而小股东若敢反对,连1.6元的“保底价”都拿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股票沦为废纸。
公告里那句“异议股东将无法获得现金选择权”,简直是赤裸裸的威胁。
其次,*ST天茂的问题早已埋下伏笔。从财报异常到监管处罚,散户本该早做决断,但信息不对称让他们成了最后接盘的人。
如今刘益谦用26亿“买断”散户的亏损,表面是“仁义”,实则是把风险转嫁给市场。有股民苦笑:“这就像被抢劫后,劫匪施舍你一顿饭钱,你还得说谢谢。”
江湖
刘益谦的退市操作,堪称资本市场的“教科书级案例”。它暴露了几个残酷的现实:
1、规则漏洞下的“合法套利”:通过精准计算退市成本,富豪能利用规则“反杀”市场,而散户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
2、财报造假的代价终会爆发:无论是“精准营收”还是“消失的年报”,纸终究包不住火。只是买单的往往是普通投资者。
3、资本江湖没有“白武士”:刘益谦的26亿不是慈善,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生意。散户若幻想“救世主”,只会输得更惨。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退市,证监会的调查也不会停止。若挪用资金、财务造假等罪名坐实,刘益谦仍可能面临追责。
这场大戏的结局,或许才刚刚开始。
而对于散户来说,当富豪们玩转规则时,散户永远是被动的一方。
刘益谦的“断腕”看似高明,却也提醒我们——投资路上,光看“故事”不够,还得盯紧“账本”。毕竟,在资本的棋局里,普通人稍不留神,就会从棋手变成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