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快乐的乘客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刚刚登上了一座浮动的坟墓。”这是美国作家克莱夫·卡斯勒的小说《倒转地极》中的一句话,说的是史上最大海难的主角——德国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著名的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首航美国纽约,船上满怀憧憬的乘客与码头上欢呼的人群都不会想到,这将是一次短暂的死亡之旅。4月14日晚上11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两个半小时后,这艘号称“不沉之船”的巨轮缓慢地沉没到黑暗冰冷的大西洋深处。

因其传奇与悲壮,整整100年来,这个题材为诸多导演所青睐,从1915年意大利拍摄的无声片,到2012年英国iTV制作的迷你剧,曾数次出现在影视剧中。这其中最知名、最成功的,毋庸置疑属于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1998年在中国公映时,曾造成过万人空巷般的轰动——《亡命天涯》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而《泰坦尼克号》让中国观众真正领略到了大片的魅力。

 “生命之中,有时需要做一些不凡之事”

1992年,38岁的年轻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拍完《终结者2》之后已经赋闲了一段时间。偶然的一天,他漫无目的地拿出《冰海沉船》,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电影结束后,他有了重述这部电影的想法: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一段爱情故事,再借助最新的水下摄影技术,讲述一个关于沉船遗骸真相的现代故事。

这不是卡梅隆第一次对泰坦尼克号产生兴趣。早在少年时代,他就读过沃尔特·罗伊德的纪实文学《冰海沉船》,以及罗伊·沃德·贝克据此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对于载有2223名乘客的泰坦尼克号来说,此次事故堪称世界末日——而这正是卡梅隆一直所痴迷的主题。

仿佛命运的安排一般,看完录像的他随手翻看信件,居然收到一封邀请函,请他观看纪录片《泰坦尼克号:深海的宝藏》。这部纪录片更激起了他的兴趣,他对导演说:“我要把这个故事变成我的下一部电影。带我去俄国。”

俄罗斯的凯尔迪什号科考船上有两艘和平号潜艇,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潜到约四千米泰坦尼克号废墟的深度的几艘潜艇之一。正在为科考经费匮乏而苦恼的船长与卡梅隆一拍即合,两人痛饮伏特加,不过谁也不曾想过,在此后的十一年中,他们将会共同在船上度过十个月的时光,乘坐和平号下潜超过五十次,最深时将近五千米。

因为拍摄《异形2》、《终结者》系列及《深渊》,卡梅隆在好莱坞已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构思泰坦尼克号之前,他先拍完了《真实的谎言》,并再一次票房大卖。此时回过头考虑《泰坦尼克号》,他反而踌躇起来:想法能否实现?深水摄影会不会成功?有没有人愿意看这部电影?在他举棋不定之际,凯尔迪什号的船长发来一封传真,上面只有一句话:“生命之中,有时需要做一些不凡之事。”卡梅隆被打动了,这句话在他眼里似乎闪着金光一般,他当即打电话给电影公司:我要拍《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95年3月,卡梅隆去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找到主席彼得·彻宁,他没有准备任何书面材料,只带了一本关于泰坦尼克号历史的绘本读物,他提出的概念是:“泰坦尼克号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只一句话就打动了彻宁,也让他在之后的几年里体会到了从生不如死到欲仙欲死的人间百味。十四年后,彻宁回忆说:“拍摄《泰坦尼克号》简直是场灾难,这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制作,每天我都以为自己要被炒了。”

卡梅隆说服彻宁,要通过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实体摄影来加强电影的历史真实性,争取到了四百万美元的潜水费用。他召集了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摄影师、水手和历史学家,于1995年组织了12次潜水。潜艇的驾驶室只有两米宽窄,挤着三个彪形大汉,每次往返需要十个小时,相当于从纽约乘飞机到东京,而卫生间只是一个杯子。

与所面临的危险相比,这些困难根本算不上什么。海底到处都是扭曲的钢板和垂挂着的钢索,而俄罗斯驾驶员对新型声纳又极度陌生,小小的和平号潜艇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事实上,第一次下潜,卡梅隆的潜艇就险些撞到泰坦尼克号的侧舷;第三次下潜时,更是遇到电力不足和强烈洋流的双重危险,由于每次下潜需要花费四万美元、又只能拍摄12分钟,所以卡梅隆不愿取消任务,险些葬身海底,经过三次上浮,电力几乎完全耗尽才侥幸浮出水面,用“九死一生”来形容绝不为过。

杰克和罗丝

詹姆斯·卡梅隆挑选男演员的眼光向来不靠谱:拍《终结者》时,公司推荐施瓦辛格主演,他不同意,想请施瓦辛格吃顿饭,找个事跟他吵几句,然后回头跟老板说施瓦辛格是个混蛋。结果买单的时候发现自己一分钱没带,还是施瓦辛格付的帐,再加上吃饭时聊得还算投机,这才起用了他。前妻凯瑟琳·毕格罗拍《惊爆点》时选了个男一号,卡梅隆极力反对,说这小伙傻乎乎的肯定不行。结果这部电影大获成功,而那个被卡梅隆看扁的小伙,就是后来红得发紫的基努·里维斯。

《泰坦尼克号》的选角也是如此。对于男主角杰克·道森,他起初意属马修·麦康纳或者克里斯·奥唐纳,至于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卡梅隆的看法是:“他看上去长得太瘦弱,不像个男主角,长得也不够漂亮。”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邀请李奥来公司一谈,结果发现办公室里所有的女性员工都跑来参加会议,甚至包括会计和秘书。他这才意识到李奥对于女性观众的杀伤力。

卡梅隆曾经询问过克莱尔·丹尼斯是否有意出演女主角罗斯一角,但是丹尼斯刚刚演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感觉两部电影太过相似为由拒绝了。之后卡梅隆虽然还接触过格温妮丝·帕特洛,但当他看到凯特·温丝莱特时,立刻被她典雅的气质迷住了,他告诉她:“这个角色肯定是你的。”为了表示感谢,温丝莱特从英国给卡梅隆寄来一支玫瑰,署名是“你的罗斯(Rose)”。

李奥当时的片酬只有两百五十万美元,温丝莱特更少,还不到一百万。片中最大牌的演员是凯西·贝茨,短短几场戏,她索要六十万美元的片酬。二十世纪福克斯觉得这个价格太高,卡梅隆把价格讲到五十万美元,并自己掏了十五万美元,这才雇来贝茨。

饰演老年罗斯的是时年八十六岁的老牌明星格洛丽亚·斯图亚特,老太太很牛,有一天凌晨三点,工作狂卡梅隆敲门请她拍戏,老太太勃然大怒:“你们好大的胆子!”把卡梅隆一通臭骂,他也只好乖乖地让她继续睡美容觉。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拍摄《泰坦尼克号》,二十世纪福克斯在墨西哥的海岸买下一块16平方公里的土地,工人们奇迹般地在一百天内建成了一座庞大的影城;更奇迹的是,他们在差不多的期限内,造出了一艘与原船宏伟程度大致相当的泰坦尼克号的复制品。要知道,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是动用了一万四千名工人,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完成的!

为了追求完美,卡梅隆对船上的道具都进行了精确考据,从壁灯、地毯、瓷器、家具到一个小小的烟灰缸,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卡梅隆用来说服彻宁的那本绘本读物的作者受邀来到建成后的泰坦尼克号参观,当他看到自己曾精心研习并加以绘制的场景竟被如此逼真地重现出来时,几乎流下了眼泪。

对品质的苛求肯定意味着投入的增加。卡梅隆最初估计需要八千万美元的预算,福克斯给了一亿一千万,结果拍到最后,加上宣传费用在内,一共花了史无前例的两亿美元之巨,对于当时来说它是电影史中最昂贵的电影了。卡梅隆主动要求放弃800万美元的报酬,只拿后期分红。而那艘巨大的泰坦尼克号,在拍摄结束后也被拆掉当作废铁卖掉,来补充一点拍摄经费。

 “我是世界之王!”

过长的拍摄周期、超出预算之外的高额投入、一再延后的发行日期、同期上映的大投入影片《未来水世界》的票房惨败……《泰坦尼克号》还未问世,前途就被打上了一连串的问号。

第一次试映时,卡梅隆虽然做出一副信心爆棚的模样,其实心里紧张得要死:他的声誉、电影公司的钱、别人的饭碗,都指望着这部电影了。幸运的是,这部长达三小时十五分钟的电影迅速征服了观众,票房走势一路飙升,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连续十六周登顶美国票房榜,打破了历史记录;全球票房总收入高达十八亿美元,同样是历史最高——这项纪录保持了13年,直到2010年被卡梅隆自己的《阿凡达》取代。

在第七十届奥斯卡评奖中,《泰坦尼克号》总共获得十四项提名,平了《彗星美人》的最高记录;赢得了十一项大奖,平了《宾虚》的最高记录。在登台领取最佳导演奖时,卡梅隆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手握奖杯高呼:“我是世界之王!”就像李奥在泰坦尼克号船头上高喊的一样。

有趣的是,直到这时,詹姆斯·卡梅隆的老爸才勉强承认,导演这个职业还算靠谱。在此之前,父亲一直希望儿子能跟他一样,当个工程师。

------------------------------------------------

>> 传送门: 泰坦尼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