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自如的人生轨迹,堪称科技行业的浓缩剪影。他从数码评测的开拓者一路成长为传统制造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又在创业浪潮中背负起巨额债务。这样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选择与时代变迁的交错,也揭示了科技创业者在行业周期中的起落。2025年,年仅37岁的王自如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选择乘坐绿皮火车出行,并以发布AI创业计划的方式宣布归来。这一幕令人不禁思考这位曾站在科技圈顶峰的人,为何走到了如此境地?
1988年,王自如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童年时因父母离异而寄养在三姨家,七年寄人篱下的生活造就了他的早熟与坚韧。没有经历完整初中教育,但凭自学拿下英语考试,进入翻译学院并通过交换项目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这一特殊成长经历,使他具备了快速学习的能力,也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渴望成功的种子。
2010年,王自如在香港发布了第一条iMac开箱视频,这种当时国内尚属新鲜的内容形式让他短时间内获得了第一批粉丝。两年后,他拿到顺为资本雷军200万元天使投资,创办了科技评测平台ZEALER。巅峰时期的ZEALER拥有超过200名员工、堪比互联网大厂的办公环境,王自如本人也成为科技圈的意见领袖。穿着印有Zealer标志的连帽衫,视频里夹杂英文术语,专业形象吸引了大批数码爱好者。
资本助推下,ZEALER迅速扩张,同时也埋下了隐忧。为维持高速增长,王自如与投资人签署了对赌协议,这一选择后来成为公司压力的根源。随着短视频时代到来,ZEALER坚守的长视频深度评测逐渐失去优势。更关键的是,公司接受了OPPO、vivo、金立等手机厂商投资,使后续面临公信力危机。
ZEALER 2.0推出的评分系统也成为争议焦点。缺乏透明标准的机制引发质疑“想给谁分高就给谁高。”业内指出色温对比度恒定错误、样张评分与实际表现不符等诸多问题,暴露了团队专业积累的局限。评测内容从个人兴趣转向商业行为后,王自如未能把握好商业利益与专业操守间的平衡,导致危机爆发。
2014年8月27日,王自如与罗永浩在优酷展开的三小时直播辩论,是他生命中的关键转折点。事件源于ZEALER对锤子T1手机的评测,质疑产品设计。罗永浩则直指ZEALER接受厂商投资后不再具有独立性,“如果被包养,就不要谈独立人格”成为舆论焦点。事后统计显示,辩论中罗永浩打断王自如发言69次,王自如回应了138个“OK”。彼时26岁的王自如难以应对高度公开的质疑,回忆中称大脑只剩下“What's going on?”。握手未果,辩论收场象征性地画下句号。这场没有赢家的约辩,锤子科技未能摆脱危机,ZEALER则遭遇了公信力的重创。王自如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摘去“客观、独立、第三方”标签,ZEALER随之走向衰落。
王自如的下坡路,不只是个人选择,也是行业变革的必然。2014年前后,科技评测行业转向短视频,ZEALER重资产模式面临挑战。对赌协议下,公司扩张过快,厂商投资又损害独立性。当罗永浩抛出“被包养”的质问,王自如未能有效回应,反映了对公关危机的准备不足。
离开ZEALER后,王自如迎来财务危机。据他2025年直播透露,股权转让产生的税款、员工解除合同的赔偿、公司运营固定成本以及股东索赔等多重压力,累计形成了3383万元债务。尽管离职程序通过了股东会决议,但部分股东未签字,导致了法律纠纷,王自如被推至被告位置。
2023年6月,王自如首次被执行198万元债务;2024年1月则出现了3383万元的大额执行。司法文件显示,这些纠纷均源于ZEALER股权变更。从过去乘坐头等舱、高级写字楼办公到如今“限高”只能选择绿皮火车,这种反差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
2025年6月,王自如发布视频,宣布回归并投身AI领域,目标将AI内容创作与传统产业技术赋能结合。重新创业既是基于现实的选择,也结合了他的经验优势——内容创作是最熟悉的领域,产业积累则可能成为连接AI与制造业的桥梁。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AI赛道已聚集众多巨头,王自如缺乏资金、团队和核心技术,如何突围成为疑问。他承诺“不会带货”,但又坦言内容创业“来钱快”,这种坦率透露出创业者的两难处境。视频,他向支持者致意,表露了对外部资源的期待。
王自如的故事还在继续。从科技评测的黄金时代到AI创业新风口,他始终紧随技术浪潮。但这一次,背负债务和信任危机的他不仅要证明对新技术的洞察,更需展现对商业逻辑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负责。科技行业不乏东山再起的故事,但前提是,能否真正吸取过往教训,成为一个更成熟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