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七年冬,沈复落脚大理古城已逾半载。初来时对 “铁兽”“发光方块” 的惶恐早已淡去,可新的愁绪却如苍山晨雾,缠得他喘不过气 —— 他没有这个时代的 “身份”,更无谋生之技,兜里的钱是阿秀和老沙你一块我十块凑的,眼看就要见底。
清晨的人民路还带着露水的凉,沈复揣着最后两个鲜花饼,蹲在 “月明小筑” 酒馆门口。饼是昨天阿秀塞给他的,外皮已经不脆了,他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甜腻的玫瑰酱在舌尖化开,却压不住心底的苦涩。
三个月前,阿秀帮他在客栈找了个帮工的活,可他连洗衣机都用不明白,还把客人的羊绒衫洗缩水了,客栈老板没要他赔偿,却也不敢再用他;老沙让他在酒馆帮忙记账,他写的毛笔字虽然好看,可看不懂现代的 “阿拉伯数字”,算错了三笔账后,也只能讪讪作罢。
“三白,怎么蹲在这儿?” 阿秀抱着吉他走来,额角沾着细汗,“我刚去买豆浆,给你带了一杯。” 她把温热的豆浆递过去,见沈复手里的鲜花饼只咬了一口,便知他又在发愁。
沈复接过豆浆,指尖触到纸杯的暖意,却不敢抬头看她:“阿秀姑娘,又让你破费了。某…… 某实在无用,连自己都养不活。”
“说什么傻话!” 阿秀蹲下来,戳了戳他的胳膊,“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事。再说了,有我和老沙呢,还能让你饿肚子?”
可沈复心里清楚,阿秀卖唱赚的钱本就不多,老沙的酒馆生意时好时坏,他不能总靠着别人接济。他想起在万历年间,虽家境贫寒,却也能靠卖画、写文换些碎银子,与芸娘过着 “布衣菜饭” 的日子。可如今,他的笔墨功夫在这个时代竟毫无用武之地 —— 没人要他的字画,更没人听他讲《三白游记》的故事。
“要不…… 你跟我学唱歌吧?” 阿秀试探着说,“你声音好听,又会写诗,咱们一起在街头卖唱,肯定能多赚点。”
沈复摇了摇头。他是个文人,虽不至于 “耻于言利”,可街头卖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他连现代歌曲的调子都唱不明白。“多谢姑娘好意,只是某…… 某实在不是这块料。”
正说着,老沙叼着烟从酒馆里出来,看到两人蹲在门口,便笑着招手:“进来坐,刚煮了姜茶。”
三人坐在酒馆的靠窗位置,老沙给沈复倒了一杯姜茶:“兄弟,别愁眉苦脸的。我昨晚想了个主意,我一个朋友开了家扎染坊,需要人画图案,你不是会画画吗?去试试?”
沈复眼睛亮了亮,可很快又暗了下去:“沙兄,某画的是水墨画,扎染的图案多是几何纹样,怕是不适合。”
老沙也叹了口气:“也是,现在的生意都讲究‘市场化’,你的画是好,可没人识货啊。”
一时间,三人都沉默了。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桌上的姜茶杯上,映出淡淡的光晕,却照不亮沈复心底的迷茫。他摸了摸怀中的《三白游记》初稿,纸页已经被他摩挲得发皱,上面写着他与芸娘的点滴,可如今,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难题,又何谈续写书稿?
傍晚,阿秀去人民路卖唱,老沙在酒馆忙活,沈复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古城里。街上的游客来来往往,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有人在小吃摊前排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营生,只有他像个局外人,游离在这个时代之外。
走到南门时,他又看到正在做直播的良源,他走上前,刚要拱手打招呼,却听到良源笑着说:“家人们,你们看这大理古城的夜景,是不是特别美?喜欢的话,给主播点个关注,刷个小礼物支持一下呗!”
沈复愣了一下,看着架子上的手机屏幕,上面滚动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不少 “火箭”“鲜花” 的图案在屏幕上闪过。他想起阿秀说过,这是 “直播”,能让千里之外的人看到,还能收到 “打赏”。
沈复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自己空空的衣兜,想起阿秀和老沙的接济,咬了咬牙,对着良源深深作揖:“良源兄,某乃万历年间之人,意外穿越至此,无以为生。若兄台肯收留,某愿拜你为师,学这‘直播’之技,哪怕是‘要饭’,某也认了!”
良源被沈复的话惊得愣在原地,他上下打量着沈复,见他神色真诚,不像是在开玩笑心中,竟生出几分相信。
“三白兄,你先起来。” 良源扶起他,“直播不是‘要饭’,是通过分享内容获得观众的支持。既然你想学,我可以教你,但你得先放下文人的架子,好好学。”
沈复连忙点头:“只要能换得银钱,不拖累阿秀和沙兄,某什么都愿意学!”
良源带着沈复回到自己租住的小院。小院不大,种着几盆三角梅,房间里摆着一张书桌,上面放着好几套古装,还有一个专业的直播支架。“这是我的直播设备,” 良源指着支架上的手机,“这个是补光灯,这个是麦克风,直播的时候要用到。”
沈复凑过去,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麦克风:“此物竟能让声音传得更远?比古代的‘传声筒’还厉害?”
良源笑着点头:“不仅能传声,还能让声音更清晰。接下来,我先教你用手机。”
接下来的三天,良源开始系统地教沈复直播知识。第一步是认识手机功能 —— 沈复之前只会用手机打电话、发微信,对 “直播软件”“美颜滤镜”“弹幕互动” 一窍不通。良源教他怎么打开直播软件,怎么调整美颜参数,怎么看弹幕,沈复学得格外认真,还拿出纸笔,把每个步骤都记下来,像个初学的孩童。
“三白兄,美颜不能开太大,不然会显得不真实。” 良源帮他调整着参数,“你本身的气质就很好,稍微开点磨皮就行。”
沈复看着手机屏幕里的自己,皮肤变得白皙了些,脸上的细纹也淡了,忍不住感叹:“此等‘美颜’之术,竟比古代的‘面脂’还神奇!”
第二步是学习直播话术。良源告诉沈复,直播时要和观众互动,不能像背书一样念诗词,要讲观众爱听的故事。“比如你可以讲明代的生活,讲你和芸娘的故事,讲《三白游记》里的趣事,这些都是你的特色。”
沈复皱起眉头:“可这些都是某的私事,怎能轻易讲给外人听?”
良源耐心解释:“公子,观众喜欢听真实的故事。你的经历很特别,既有古代文人的雅致,又有穿越的奇幻,只要你真诚分享,肯定能吸引观众。而且,这不是‘轻易讲给外人听’,是让更多人了解古代文化,了解你的故事,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沈复想了想,觉得良源说得有道理。他想起芸娘曾说,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的道理,或许,通过直播,他能完成芸娘的心愿。
第三步是练习直播流程。良源带着沈复进行 “彩排”,从开场白到内容分享,再到感谢礼物、结尾道别,每个环节都反复练习。沈复一开始很紧张,面对手机镜头说不出话,手心全是汗,良源就陪着他一遍遍地练,还给他讲自己第一次直播时的糗事 ——“我第一次直播的时候,紧张得把台词忘了,对着镜头愣了三分钟,观众都以为我卡了。”
在良源的鼓励下,沈复渐渐放松下来。他开始对着镜头讲自己在万历年间的生活:讲他和芸娘在七夕拜天孙,用小瓷盆盛了清水,放在院子里,让萤火虫在水中产卵,称之为 “星娥”;讲他和芸娘在沧浪亭赏月,芸娘穿着素色衣裙,坐在石凳上,给他弹琵琶;讲他卖画换钱,给芸娘买她最喜欢的茉莉花。
他的声音温和,带着淡淡的古风,故事细腻动人,连良源都听得入了迷。“公子,你讲得太好了!就这样,直播的时候肯定能打动观众。”
第四天,沈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直播。良源帮他调试好设备,设置好直播标题 ——“万历诗人沈三白的大理直播首秀”。开播前,良源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紧张,就像平时练习一样,我在旁边陪着你。”
沈复深吸一口气,按下了 “开始直播” 的按钮。
一开始,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观众,都是良源的粉丝。
“哇,良源哥身边的帅哥是谁?”
“这古装穿得也太像了吧!是良源哥的朋友吗?”
“万历诗人?什么梗?”
沈复看着弹幕,有些紧张,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良源在旁边小声提醒:“公子,跟观众打个招呼。”
沈复连忙拱手:“诸位乡亲父老,在下沈复,字三白,来自万历二十七年苏州府。今日初次直播,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诸位海涵。”
他的拱手礼和古风问候让观众们眼前一亮,弹幕瞬间多了起来:
“哇!这礼仪太标准了吧!”
“‘乡亲父老’哈哈哈哈,主播好可爱!”
“真的是万历来的?我不信,除非你讲个明代的故事。”
沈复定了定神,开始讲他和芸娘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年我十三岁,芸娘比我大十个月。初见时,她穿着一件浅红色的衣裙,正坐在院子里刺绣。我看到她绣的是‘并蒂莲’,便笑着说‘若为并蒂莲,愿作同心藕’,她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他的声音温和,故事细腻,直播间的观众渐渐多了起来。有人刷 “鲜花”,有人刷 “小爱心”,还有人问:“沈公子,你和芸娘后来怎么样了?”
沈复的眼眶微微泛红:“后来,我们结为夫妻,一起过着布衣菜饭的日子。只是…… 她在万历二十五年就去世了,某再也见不到她了。”
直播间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出现了很多安慰的弹幕:
“沈公子别难过,芸娘肯定在天上看着你。”
“好感人的爱情故事,我都哭了。”
“主播太真诚了,我要关注你!”
就在这时,一个 “火箭” 在屏幕上炸开,弹幕上出现一行字:“主播加油!我是学历史的,你的故事很有意义,希望你能一直讲下去。”
沈复愣了一下,看向良源:“这‘火箭’是……”
“是观众刷的礼物,一个火箭能兑换成好几百块钱呢!” 良源笑着说,“快谢谢这位观众。”
沈复连忙拱手:“多谢这位乡亲父老的‘火箭’。某无以为报,再给诸位讲一个我和芸娘做‘活花屏’的故事吧……”
第一次直播持续了两个小时,结束时,沈复的直播间已经有了两百多个粉丝,收到的礼物兑换成现金有三百多块钱。看着手机上的金额,沈复的手忍不住颤抖 —— 这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赚到钱。
“良源兄,我真的赚到钱了!” 沈复激动地抓住良源的手,眼眶都红了。
良源笑着点头:“我就说你可以的!以后好好直播,肯定能赚更多钱,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的故事。”
当晚,沈复拿着赚来的钱,去人民路买了阿秀最喜欢吃的鲜花饼,又给老沙买了一瓶他爱喝的青梅酒。当他把礼物递给两人时,阿秀和老沙都愣住了。
“三白,你这钱是……” 老沙问道。
“是我直播赚的!” 沈复笑着说,把自己拜师良源、学习直播的事讲了一遍,“以后我再也不用靠你们接济了,我能养活自己了!”
阿秀看着他兴奋的样子,笑着说:“太好了三白!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老沙也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好样的!以后你直播,我和阿秀去给你当观众,给你刷礼物!”
三人坐在 “月明小筑” 酒馆里,喝着青梅酒,吃着鲜花饼,笑声在夜色中回荡。沈复看着眼前的朋友,心中满是温暖 —— 他终于在这个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营生,也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自从第一次直播成功后,沈复便正式开启了他的直播生涯。良源帮他注册了账号,名字叫 “万历沈三白”,还帮他设计了直播主题 ——“听三白讲明代故事”。
每天下午,沈复都会在良源的小院里直播。他穿着良源给他的古装,有时是素色长衫,有时是藏青色直裰,坐在书桌前,面前摆着一杯茶,手里拿着《三白游记》初稿,像个古代的教书先生,给观众们讲着明代的故事。
一开始,有人调侃他是 “网络乞丐”,说他靠讲故事骗礼物。
“不就是个穿古装的骗子吗?还万历诗人,真能编。”
“说白了就是直播要饭,真丢古代文人的脸。”
“我看他怀里的书稿也是假的,故意装可怜骗打赏。”
看到这些弹幕,沈复的脸瞬间涨红了。他想起自己在明代时,虽贫寒却有文人的风骨,从未向人乞讨过,如今却被人说成 “网络乞丐”,心里又委屈又愤怒。
良源看出他的不对劲,连忙安慰:“公子,别在意那些黑粉的话。他们不了解你,才会这么说。你只要做好自己,把故事讲好,自然会有人认可你。”
沈复咬了咬牙,点了点头。他深吸一口气,对着镜头说:“诸位乡亲父老,某知道有人觉得某是‘要饭’,可某认为,这不是‘要饭’,是分享。某把明代的文化、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大家若觉得有价值,便给某一些‘打赏’,这就像古代的‘雅集’,文人墨客聚在一起,有人献诗,有人赠画,有人送酒,都是心意。某虽穿越至此,却不愿丢了文人的风骨,更不会靠装可怜骗大家的钱。”
他的话掷地有声,直播间里的弹幕瞬间变了:
“沈公子说得对!这不是要饭,是文化分享!”
“黑粉别酸了,人家靠自己的才华赚钱,有什么丢人的?”
“沈公子有风骨,我支持你!”
从那以后,沈复的直播内容越来越丰富。他不仅讲《三白游记》的故事,还讲明代的礼仪、饮食、服饰、节日。他会教观众们怎么行拱手礼、作揖礼,怎么分辨明代的 “补子”(官服上的图案),怎么做明代的 “梅花汤饼”(一种用梅花形状的模子做的面食)。
有一次,他直播做 “梅花汤饼”。他提前准备了面粉、梅花模子、豆沙馅,对着镜头一步步演示:“先把面粉和水和成面团,醒发半个时辰,然后用模子把面团压成梅花形状,包上豆沙馅,上锅蒸一刻钟就好了。”
直播过程中,他还讲起了和芸娘一起做梅花汤饼的往事:“那年冬天,苏州下了大雪,我和芸娘在院子里折了一枝梅花,仿照梅花的形状做了这个模子。蒸好的汤饼带着梅花的清香,芸娘说,这是‘雪中送炭,梅香暖心’。”
直播间的观众们都被吸引了,有人跟着学做,有人留言说:“沈公子,我也做了梅花汤饼,虽然不如你做的好看,但真的很香!” 还有人刷礼物说:“沈公子,你的直播太有意义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古代文化知识。”
除了讲文化、做美食,沈复还会和观众们互动。他会回答观众们关于明代的问题,比如 “明代的官员怎么上朝?”“明代的女子能读书吗?”“明代的婚礼有什么习俗?” 他的回答详细又有趣,还会引用《明史》《明实录》里的内容,让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一个叫 “好奇宝宝” 的观众问:“沈公子,明代的文人都喜欢什么娱乐活动啊?”
沈复笑着回答:“明代的文人喜欢‘雅集’,就是聚在一起写诗、画画、弹琴、下棋。我和芸娘也经常和朋友一起雅集,有时在沧浪亭,有时在太湖边。我们会煮一壶茶,弹一首琴,写几首诗,日子过得很惬意。”
他还现场吟诵了一首自己当年写的诗:“太湖波平映晚霞,雅集亭中品新茶。琴音袅袅随风去,诗兴浓浓落墨花。”
直播间里的观众都被他的才华折服了,礼物刷个不停,粉丝数也一天天上涨,从几百涨到了几千,又涨到了几万。
阿秀和老沙也经常来直播间支持他。阿秀会在弹幕里点歌:“三白,唱一首《天上人间》吧!” 老沙则会刷礼物:“兄弟,加油!哥支持你!” 有时,他们还会来到良源的小院,和沈复一起直播。阿秀弹吉他,沈复念诗,老沙唱摇滚,三人的组合新奇又有趣,每次都能吸引很多观众。